好想来品牌零食“:县域零售新趋势与未来发展方向深度洞察
在中国县域的街道上,红底白字的“好想来”招牌正以惊人的速度蔓延。这家隶属于万辰集团的量贩零食品牌,仅用两年时间便从2023年初的4700家店,裂变至如今的万店规模,在县域市场掀起了一场零售革命。
一、万店崛起:速度与规模的双重奇迹
万辰集团的狂奔始于2023年。凭借区域品牌的地理优势,其门店数量半年内翻倍;2024年更是以“月增900家”的速度远超行业预期,仅下半年就新开近4000家店。截至2025年3月,经灼识咨询认证,万辰集团旗下门店签约数已突破1.5万家,在营门店超1万家。这一数字不仅意味着品牌吸引了上亿消费者,更标志着其规模效应的初步形成。
万店规模的价值远不止于数字。它是消费者用脚步投票的结果,是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具象化,更是供应链成熟度的试金石。春节期间,万辰集团旗下好想来品牌推出的8.8元《哪吒2》周边盲盒,从IP授权到全国80%门店上架仅用5周,依托万店网络实现了“上映即上架”的速度,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热门商品。
二、三重布局:县域市场的破局密码
当零食行业深陷同质化与价格战泥潭时,“好想来”却悄然筑起护城河,其核心在于三重布局:重构货架、拓展场景、织密网络。
重构货架:门店采用“一线品牌+区域特色产品+网红新品”的组合,既保障基础客流的稳定性,又通过本地化产品制造差异化,同时以每月5%-10%的SKU更新维持新鲜感。
拓展场景:2024年试点引入粮油、日化等民生品类后,门店从“购物场所”进化为“县域生活服务站”,客户停留时间大大延长。这种“零食+民生”的混合模式,打破了传统量贩店的品类边界。
织密网络:选址紧扣“15分钟便民生活圈”,社区店紧邻菜市场与学校,乡镇店占据主干道黄金点位。在江苏、安徽等县域,单县门店数量已达5-8家,相当于每万人拥有一家“好想来”,形成毛细血管级的渗透。
三、供应链底层能力:低价与盈利的兼得之道
“好想来”的母公司万辰集团,在2024年交出了量贩零食业务收入预计突破300亿元、同比增长超240%、净利润跃升至7.9亿-8.8亿元的逆势答卷。这一成绩的背后,是其强大的供应链体系。
直采模式:与百事、伊利、双汇等一线品牌签订直供协议,同时与区域中型食品厂共同定制商品,砍掉中间环节,降低成本。
下沉式物流网:全国建立31个区域仓库,实现300公里内当日达、500公里次日达的运输效率。这种区域化策略不仅降低物流成本,还积累了更多本地数据驱动柔性生产。
数据敏捷响应:如《哪吒2》联名盲盒,从IP授权到全国80%门店上架仅用45天,库存周转天数仅12天,比肩国际快消巨头。
四、重构县域零售生态:从渠道变革到产业升级
“好想来”的成功,不仅在于其商业模式创新,更在于其对县域零售生态的重构。
消费端:量贩模式改变了县域消费者的购物习惯,从“买完就走”到“停留更久”,即时消费比例大幅增加。2025年春节,“好想来”凭借北方门店高密度布局和乳制品高性价比策略,成为下沉市场乳制品礼赠的“终端优选”。
产业端:量贩店成为地方品牌的“试验田”。如福建盼盼食品与“好想来”联合开发的“县域专供装”,在乡镇门店销量环比增长90%;浙江区域龙头绿盛牛肉通过“好想来”突破区域限制,实现产品全国化渗透。
五、未来展望:万店之后的挑战与机遇
万店之后,“好想来”面临的挑战依然存在:如何解决SKU扩张带来的库存压力?如何在推行低价高质策略时平衡利润?答案或许藏在供应链的持续优化中。
“好想来”的崛起,印证了零售业的一个真理:在县域市场,低价只是入场券,只有将效率变为体验、把规模转化为生态,才能真正建立竞争壁垒。未来,“好想来”将继续以供应链为核心,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,深化其在县域市场的布局,推动零售行业的进一步变革。